回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時間的習慣。
它可能是一回到家就開電視、開電腦、每隔五分鐘滑一次手機、無意義的約會、看著書本發呆、盯著你的報告發呆...等等。
雖然很廢,做起來卻覺得很放鬆,這時候如果我們把這個行為的頻率、時間加長,讓它成為不得不進行的一點黑洞,一碰到就覺得爽!那我們就會稱它為"爽點"。
爽點聽起來像是中性或正面的詞彙;實際上它卻是絕對的負面詞彙,怎麼說呢?你或許會說如果有人的爽點是每天都必須讀書怎麼辦?
當然,這個人會因為這項爽點而比起他人來得更有閱讀優勢,依照很多教導別人"成功"的文章都會提到的"滾雪球"效應,每天讀一點書,一年過後就比別人多讀了好幾本書。
先不說這樣的理論有多麼漏洞百出,先假設這個說法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又該怎麼解釋讓人會想讀書的"爽點"是負面的效應呢?
在這邊我得再回頭解釋爽點的重要組成因子,如果要讓一個人達到高頻率長時間的習慣,這個習慣就必須能符合這個人感官上的享受,也就是要有fu。
有了這個概念以後再來是探討讀書的目的,人之所以會想要讀書不外乎增加知識、內涵,而非閱讀文字的過程,講到這邊可能有的人已經知道我要說甚麼了,沒錯,以讀書作為爽點的人來說,閱讀的過程才是他們所想要的,而非透過閱讀取得知識,不過這樣的人並不會很露骨的表現出"只想讀書",例如不停翻動書本這樣的行為,而是自認為為了學習而和普通人一樣坐著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書,然後很有飽足感的闔上書本,等待下次觸動爽點的時刻到來。
雖然兩者都在做一樣的事情,不過只要做點交談就可以馬上發現以讀書作為爽點的人實際上並沒有把書本內容讀進去的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